8.21.2006

說投資(六) . 篩選標準(行業)

(承上文)

行業比企業重要,因再好的企業,也很難改變行業的競爭環境及特性。

就像國泰航空,算是首屈一指的一間航空公司罷,但它依然擺脫不了航空業的普遍問題:負債偏高及利潤率偏低。

國泰的營運雖然經已比業內的其它公司好得多了,但過去10年間負債比率也從未低於63%,邊際利潤率平均7.49%,每股股東資金也只以約3%的年率增長,期間的派息也不多。事實上長線投資於國泰,回報率比存錢於紅簿仔也好不了多少。

事實上航空業是很難經營的,收入方面主要面對的是價格競爭,顧客沒有很大誘因去非買國泰的機票不可,只要有班次及價格ok便成了(國泰的空姐也不吸引 =P)。成本方面,以2005年計,員工及燃油成本已佔了50%,飛機維修、折舊及營業租貸也佔了25%,這些成本都是國泰難於減低、也非全數可以轉嫁予客戶的。

試想想國泰的經營有多困難:不著重服務的廉價航空公司開始加入競爭;經濟一轉差、或有甚麼恐怖襲擊、沙士,收入便大減;佔29%成本的燃油成本上升,即使做了對沖也幫不上多少忙;飛機維修不能省,否則發生空難更是得不償失;好了,到有一個大吉之年以上所有的事項均沒有發生,餓得久了的工會便會急急跑出來要求加薪(員工佔成本21%),否則罷工。

試問做國泰的經營團隊或股東,會有多頭痛呢?

其實國泰經已是去年被評為「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的業界翹楚了,其它的航空公司更是一堆笑話。

要分析一個行業的競爭環境及利潤率是否吸引,用以下這個經典得來又簡單的經濟理論作非常粗略的框架也不錯:究竟這個行業是於以下哪一類呢?

1. 完全壟斷 (一個廠商、產品同質、廠商就是行業、巿場價格制訂者)
2. 寡頭壟斷 (廠商數量很少、產品同質/有差別、進出行業較難、巿場價格尋求者)
3. 壟斷競爭 (廠商數量較多、產品有差別、進出行業較容易、巿場價格影響者)
4. 完全競爭 (廠商數量很多、產品同質、進出行業容易、巿場價格接受者)

這四種分類的行業,(1)的利潤率最高,接著為(2)、(3),(4)則最低。

當然這個框架也不能完全解釋行業的狀況,也還有很多其它的問題需要考慮。最少我認為從近年的觀察上,有兩個業界的特性也是很重要的:資本開支及產品生命週期。

這兩點在資訊科技革命後、資訊氾濫的今天,變得尤其重要。

資訊泛濫,顧客的口味轉得也快,於是很多產品的生命週期也變得短了,看手機推出新型號之快及多,實在令人眼花暸亂。新產品推出,不到幾個月便跌價一半,大半年便消聲匿跡,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I.T.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情況則更為惡劣。

此外,資訊泛濫也加速了競爭者抄襲成功模式的速度。就以我一個做健康產品的客戶作例子,它每年也會投放不少資源於研發新產品。但每當新產品推出巿場,而顧客反應是熱烈的話,不需一個月便立即會有抄襲貨品推出巿面,並以差不多的性能、但低於一半的價錢和你競爭。為甚麼可以這樣快?原因是現在的資訊太容易得到了,當潛在競爭者看到有商機,一上網便可以找到可以助你開發相近產品的廠商,有充足資本的話,轉瞬便可以完成製作,繼而推出巿場分一杯羹。這個情況其實並不止發生在健康產品行業,很多行業也有類似的問題,甚至看看身邊,例子也著實不少:像旺角的新飲食點子,受觀迎的話,幾個月便滿街都是同類的食肆了;另外沙士剛發生時也是一樣,起初知道口罩有保護作用時,口罩是要搶的,但3天後便每個街口都有一檔、不需搶了,再過3天後更是所有士多及超級巿場皆有售,1包50個,喜歡的話每日用10個口罩也成。

要避免競爭者加入也不是沒方法,如有法律保護(如發牌)、有專利、或高昂的初始資本開支也可以。但這3種方法皆有它們的不足之處:如政府發牌式壟斷事業,政府通常會有利潤管制措施,企業也不能為所欲為;專利技術在資訊及科技超發達的現代社會,更是轉瞬便會被更新的科技所取締;高昂的初始資本開支更是十分冒險,巿場的口味、產品生命週期變得極快,你是否可以肯定將來的產品可以賺回初始投資?

I.T.、電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行業便是被這兩點打擊得最嚴重的行業:產品週期極短、生產廠房/設施的資本開支大,結果是很多公司都是原地踏步:從巿場上賺回來的利潤,最終都再投資到了更新生產設施之上。誠哥這次在3G上也隨時吃不了兜著走:有可能3G在還未普及時,便已經被WiFi所取代了。

其實也不是沒有成功的I.T.公司的。像Microsoft,它利用兼容性(compatibility)成功壟斷了巿場,令邊際利潤率可以高達28.45%,該已是I.T.界的奇蹟了。但正如前述,現時顧客的口味及新科技轉得太快,強如Microsoft也未必可以在未來的幾年間保住壟斷地位:Google也剛宣佈將推出免費的網上版office,屆時 Microsoft還可不可以繼續保住位置?

工業類行業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可能它們的產品週期會較長,但往往也陷入了利潤與更新生產線的循環之中。再加上如果是OEM廠的話,與客戶的議價能力通常不高,成本一上升(如銅、膠等原材料),或主要客戶一轉供應商,損失便是硬食的了。

這行業不成、那行業也不成,那麼有甚麼行業還有前途?

也不是沒有,最少有兩種行業我是比較喜歡的:金融業及飲食業。

金融業是"百業之母",只要有商業活動、有個人理財需要,便有金融業的需求,而且也不需要甚麼龐大的投資。有多少行業可以像金融業般,你可以相信它可以經營多幾十年而不倒?很多人持有匯豐幾十年而致富,這種"持續性"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個我比較喜歡的行業便是飲食業。現代的巿場轉得快是對的,但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幾千年來郤沒有甚麼改變。衣食住行,只要有人類的存在,都是需要的。"衣"可能也會受潮流轉變、"住"在香港已是價格高得不得了令你也不得不擔心它會有下調的風險、"行"則受到利潤管制,但"食",郤是從來沒甚麼限制。

"食"也不主要以價格作競爭手段:食物+環境+服務,才是判斷價格的因素。"食物"也是一種很奇怪的產品,一包出前一丁、一杯奶茶、一碗九記的牛雜河,你十年前覺得好吃,十年後也會覺得好吃,產品生命週期之長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再者飲食業的資本開支通常不高,生產線可以用上很久,這也是它的優勝之處。可口可樂的配方百年不變,但可口可樂公司增長了100年還依然能繼續增長,這便是飲食業的吸引之處了。

當然以上所說的行業討論都是很概括性的,不同行業的實際競爭環境及行業特性都有不同之處,很難一概而論。但避開產品同質性高的非壟斷/寡頭壟斷、或產品生命週期過短的行業,該也沒麼錯的了。

好了,"行業"的討論就此作結,下一篇將會說"企業"的分析。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