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006

獅子山外

朋友看到這段 ”特首:香港地位不可取代” 新聞,e-mail說”面對香港人的再三要求施捨,如果閣下是中央大人,會否瞧不起香港?”

http://hk.news.yahoo.com/061229/12/1z2v8.html

我的小小回應:

“瞧不起”我相信是會有那麼一點點的,特別是回歸後的兩屆特首都是各有缺憾,不能為香港找出一個新路向:董建華有遠見但執行能力低,所種下的金融業及自由行種子在下台後才豐收,白白為曾蔭權作嫁衣裳;曾蔭權執行能力充足,但在大方向及大事上則太龜縮。最近的城巿競爭力排行榜中的結果顯示,香港雖然整體競爭力最高,但成長競爭力則一步一步的退至第4位,這是否一個警號?

但即使“瞧不起”,我相信暫時還不是大問題,因為現階段中央政府加入世貿,在與世界接軌時還需要借助香港這一國兩制中的”兩制”作為緩衝區,特別是自由流通的港幣(現階段人民幣自由流通還是有危險)、頗完善的集資渠道(自由流通貨幣、規模、監管、國際會計準則、衍生工具巿場)、較通行的旅遊證件、資訊流通及某些國際經驗,以減輕入世的衝擊。

但問題是香港是一個沒有甚麼天然資源的地方,不像中東、馬來西亞般單靠賣石油、橡膠便可撐起經濟。唯一一項較特別的資源是維多利亞港,但相信以鹽田港現時加快清關程序、以及低廉物價水平的影響之下,這個天然優勢也將會被取代。

沒有天然資源,那唯有靠人民質素、科技、基建、制度來競爭。

人民質素整體轉差是有目共睹,與國內新一代大學生相比更是慘不忍睹,唯一慶幸的是香港新一代(20歲以下)的普通話普遍說得不錯,小島文字(繁體字)及語言(廣東話),在商業上將會是逐漸式微的了。

科技也不用我多說,香港80至90年代的廠家只顧炒樓、只顧找更低廉成本地區生產,浪費了發展科技的最佳時機。但當然某程度上這也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香港政府撥1%財政資源資助大學發展科研,與美國政府撥1%財政資源發展,所得出來的結果是差天共地的,在這先天性劣勢下台灣的科技已算是發展得不錯的了。

基建方面,國內的大城巿近年確實已發展得很不錯,有些方面比香港更好,是國內經濟增長的原因、是貨幣供應的原因、也是國內外集資的原因吧。

制度是香港最大、甚至差不多是唯一的優勢。除了本文開端所說的貨幣、集資渠道、旅行證件、資訊及國際經驗外,還有低稅率及法治制度(思想)。但問題是制度不是先天性的優勢,只是歷史上的一個偶然,只要行政指令一下達,而法律上又容許的話,這些制度上的優勢還有多少可以剩下來?那香港還可以依靠甚麼來競爭?

如不是上海近年將精力放在炒樓房,忽略了發展金融業,香港這方面的優勢相信不會像現時那麼明顯。但當現在國內也慢慢推出衍生工具,會計制度也打算和國際接軌,這方面的競爭力也是增加了。

總括來說,如香港還繼續打算”食老本”,不去主動創造”非制度”優勢,長遠來說有點危險。

不過這也沒關係,香港人其實也早應該走出”獅子山下”,習慣一下在國內及外地四處工作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