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06

大江南北 . 杭州

到杭州工作了數天,當然把握機會,趁著餘暇時間順道遊遊杭州。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堂是怎生的一個光景我現在無法想像;但杭州,當你面朝著靈秀的西湖時,看著在湖畔的楊柳,繞著湖面閃動的金光而起舞,便確有聖詩在你耳邊合奏的平和感受。

* * *

西湖景緻








樓外樓美食:桂花糯米藕

樓外樓的階梯

樓外樓美食:蜜汁火方


樓外樓美食:叫化雞

酒店的早點

酒店房間

外婆家的醉蟹

酒店cafe


8.21.2006

說投資(六) . 篩選標準(行業)

(承上文)

行業比企業重要,因再好的企業,也很難改變行業的競爭環境及特性。

就像國泰航空,算是首屈一指的一間航空公司罷,但它依然擺脫不了航空業的普遍問題:負債偏高及利潤率偏低。

國泰的營運雖然經已比業內的其它公司好得多了,但過去10年間負債比率也從未低於63%,邊際利潤率平均7.49%,每股股東資金也只以約3%的年率增長,期間的派息也不多。事實上長線投資於國泰,回報率比存錢於紅簿仔也好不了多少。

事實上航空業是很難經營的,收入方面主要面對的是價格競爭,顧客沒有很大誘因去非買國泰的機票不可,只要有班次及價格ok便成了(國泰的空姐也不吸引 =P)。成本方面,以2005年計,員工及燃油成本已佔了50%,飛機維修、折舊及營業租貸也佔了25%,這些成本都是國泰難於減低、也非全數可以轉嫁予客戶的。

試想想國泰的經營有多困難:不著重服務的廉價航空公司開始加入競爭;經濟一轉差、或有甚麼恐怖襲擊、沙士,收入便大減;佔29%成本的燃油成本上升,即使做了對沖也幫不上多少忙;飛機維修不能省,否則發生空難更是得不償失;好了,到有一個大吉之年以上所有的事項均沒有發生,餓得久了的工會便會急急跑出來要求加薪(員工佔成本21%),否則罷工。

試問做國泰的經營團隊或股東,會有多頭痛呢?

其實國泰經已是去年被評為「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的業界翹楚了,其它的航空公司更是一堆笑話。

要分析一個行業的競爭環境及利潤率是否吸引,用以下這個經典得來又簡單的經濟理論作非常粗略的框架也不錯:究竟這個行業是於以下哪一類呢?

1. 完全壟斷 (一個廠商、產品同質、廠商就是行業、巿場價格制訂者)
2. 寡頭壟斷 (廠商數量很少、產品同質/有差別、進出行業較難、巿場價格尋求者)
3. 壟斷競爭 (廠商數量較多、產品有差別、進出行業較容易、巿場價格影響者)
4. 完全競爭 (廠商數量很多、產品同質、進出行業容易、巿場價格接受者)

這四種分類的行業,(1)的利潤率最高,接著為(2)、(3),(4)則最低。

當然這個框架也不能完全解釋行業的狀況,也還有很多其它的問題需要考慮。最少我認為從近年的觀察上,有兩個業界的特性也是很重要的:資本開支及產品生命週期。

這兩點在資訊科技革命後、資訊氾濫的今天,變得尤其重要。

資訊泛濫,顧客的口味轉得也快,於是很多產品的生命週期也變得短了,看手機推出新型號之快及多,實在令人眼花暸亂。新產品推出,不到幾個月便跌價一半,大半年便消聲匿跡,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I.T.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情況則更為惡劣。

此外,資訊泛濫也加速了競爭者抄襲成功模式的速度。就以我一個做健康產品的客戶作例子,它每年也會投放不少資源於研發新產品。但每當新產品推出巿場,而顧客反應是熱烈的話,不需一個月便立即會有抄襲貨品推出巿面,並以差不多的性能、但低於一半的價錢和你競爭。為甚麼可以這樣快?原因是現在的資訊太容易得到了,當潛在競爭者看到有商機,一上網便可以找到可以助你開發相近產品的廠商,有充足資本的話,轉瞬便可以完成製作,繼而推出巿場分一杯羹。這個情況其實並不止發生在健康產品行業,很多行業也有類似的問題,甚至看看身邊,例子也著實不少:像旺角的新飲食點子,受觀迎的話,幾個月便滿街都是同類的食肆了;另外沙士剛發生時也是一樣,起初知道口罩有保護作用時,口罩是要搶的,但3天後便每個街口都有一檔、不需搶了,再過3天後更是所有士多及超級巿場皆有售,1包50個,喜歡的話每日用10個口罩也成。

要避免競爭者加入也不是沒方法,如有法律保護(如發牌)、有專利、或高昂的初始資本開支也可以。但這3種方法皆有它們的不足之處:如政府發牌式壟斷事業,政府通常會有利潤管制措施,企業也不能為所欲為;專利技術在資訊及科技超發達的現代社會,更是轉瞬便會被更新的科技所取締;高昂的初始資本開支更是十分冒險,巿場的口味、產品生命週期變得極快,你是否可以肯定將來的產品可以賺回初始投資?

I.T.、電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行業便是被這兩點打擊得最嚴重的行業:產品週期極短、生產廠房/設施的資本開支大,結果是很多公司都是原地踏步:從巿場上賺回來的利潤,最終都再投資到了更新生產設施之上。誠哥這次在3G上也隨時吃不了兜著走:有可能3G在還未普及時,便已經被WiFi所取代了。

其實也不是沒有成功的I.T.公司的。像Microsoft,它利用兼容性(compatibility)成功壟斷了巿場,令邊際利潤率可以高達28.45%,該已是I.T.界的奇蹟了。但正如前述,現時顧客的口味及新科技轉得太快,強如Microsoft也未必可以在未來的幾年間保住壟斷地位:Google也剛宣佈將推出免費的網上版office,屆時 Microsoft還可不可以繼續保住位置?

工業類行業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可能它們的產品週期會較長,但往往也陷入了利潤與更新生產線的循環之中。再加上如果是OEM廠的話,與客戶的議價能力通常不高,成本一上升(如銅、膠等原材料),或主要客戶一轉供應商,損失便是硬食的了。

這行業不成、那行業也不成,那麼有甚麼行業還有前途?

也不是沒有,最少有兩種行業我是比較喜歡的:金融業及飲食業。

金融業是"百業之母",只要有商業活動、有個人理財需要,便有金融業的需求,而且也不需要甚麼龐大的投資。有多少行業可以像金融業般,你可以相信它可以經營多幾十年而不倒?很多人持有匯豐幾十年而致富,這種"持續性"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個我比較喜歡的行業便是飲食業。現代的巿場轉得快是對的,但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幾千年來郤沒有甚麼改變。衣食住行,只要有人類的存在,都是需要的。"衣"可能也會受潮流轉變、"住"在香港已是價格高得不得了令你也不得不擔心它會有下調的風險、"行"則受到利潤管制,但"食",郤是從來沒甚麼限制。

"食"也不主要以價格作競爭手段:食物+環境+服務,才是判斷價格的因素。"食物"也是一種很奇怪的產品,一包出前一丁、一杯奶茶、一碗九記的牛雜河,你十年前覺得好吃,十年後也會覺得好吃,產品生命週期之長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再者飲食業的資本開支通常不高,生產線可以用上很久,這也是它的優勝之處。可口可樂的配方百年不變,但可口可樂公司增長了100年還依然能繼續增長,這便是飲食業的吸引之處了。

當然以上所說的行業討論都是很概括性的,不同行業的實際競爭環境及行業特性都有不同之處,很難一概而論。但避開產品同質性高的非壟斷/寡頭壟斷、或產品生命週期過短的行業,該也沒麼錯的了。

好了,"行業"的討論就此作結,下一篇將會說"企業"的分析。

8.20.2006

唱好香港:發展商之歌

未得閒寫《說投資(六)》,搵住首同網友吹水時作既歌仔楔下期先...

* * *

《發展商之歌》 (原曲:神鵰俠主題曲《情義倆心堅》... 用張德蘭腔好似好聽d?)

如賣樓 七千蚊呎未夠
嗌貴三倍你應見慣
農地化妝賣貴 我今次甩難
背靠果欄亦無價

建築千六 實際千二
連萬呎花園 埋單有賺
若貸款艱難 回贈你七萬
呎價於香江 不冷

8.17.2006

說投資(五) . 篩選標準(誠信)

(承上文)

雖說長線投資是"the line of least resistance",但事實上,值得投資的公司只佔極少數。選了一間差劣的企業作長線投資,就像嫁了一個壞男人一樣,都是會終身抱憾的。

值得長線投資的企業有多罕見?以香港的上巿公司作例子,主板及創業板共有約1,100間公司,但如我用較嚴格的標準去篩選的話,可以投資的企業不會超過10間,而有非常充足信心地去長線投資的公司只有3間,罕見的程度可想而知。

說到篩選企業的標準,我的先後次序是這樣的:

(先) 誠信 > 行業 > 企業 > 管理層 (後)

當這4層的篩選標準均通過後,才再作企業的內作價值計算。

在解釋每點之前,請各位先將概念扭一扭轉,忘記那些一提起股票兩字,便立即令你聯想起的甚麼股價、圖表、成交量等等勞什子的東西。

長線投資的真正意義,不過是買入某公司的股份做其股東罷了。而股票的真正意義,也不過是你是持有該上巿公司一部份股份的一紙証明而已。

想像一下,你現在是在偶然的情況之下,知道某間已成立的公司打算引入長期股東。你聽到了,有點興趣,心裡要決定的,是要不要入股這一間公司呢?

1. 誠信

入 股一間公司這樣要緊的事,當然不可以輕忽,最重要的當然是要知道 這間公司是否"信得過"。前境多亮麗也好、財務數字多漂亮也好,如該公司的管理層、董事局是一心佔股東便宜的,很多前景及數字皆可以"美化"。玩弄財技的 上巿公司實在太多了,真正為股東利益著想的公司實屬少數,單是這一點,大部份的上巿公司便不合格。

因此弄清楚上巿公司是"為股東謀利益",還是"為謀股東利益",是最首要要知道的一件事。

像早前新上巿的某知名時裝品牌(我也不時去購物),如看過招股書的話,會發現其財務及營業資料都是頗不錯的(假如相信它在上巿前沒作大幅度粉飾的話)。但細看之下,郤發覺它在上巿前不但派盡現金,甚至向銀行借錢派息予自己,然後利用上巿籌集回來的部份資金償還債務!

可真利害。

該公司的招股書表面營運數字雖然吸引,但上巿目的郤令人生疑,你有信心投資這樣的公司、與虎謀皮嗎?

在我而言,上巿少於5年的公司是不會碰的,一是該公司上巿前的數字可能被美化了,參考價值較低;二是5年該有足夠時間看清楚該公司會否有任何損害股東利益的舉動。(如無理配股、高層濫收薪資、不恰當的關連交易等等... 數之不盡。)

Note: 如想多了解一點上巿公司損害股東利益的實例,可以上David Webb的網站看看。他的文章很長很長很長,但寫得實在很好很好很好!

如果一間公司不但沒作損害股東的舉動,而且還真的重視公司管治(corporate governance),那麼即使要多付一點溢價去買入這間公司的股份也是應當的。

甚麼是公司管治?有作者將公司管治的涵義劃分為四大部份:

1. 對所有股東一視同仁(fairness);
2. 負責任的經營管理(accountability):
3. 高透明度(transparency)及
4. 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ies)

這些不多作詳細解釋了,簡單點說就是利用適當的法規程序去監控公司的運作,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些書看看。

如對上巿公司的誠信感到滿意的話,便可以跳到第二層的篩選標準了,那就是:行業。

(下文再續)

8.14.2006

說投資(四) . 選擇投資工具

(承上文)

說到選擇投資工具,我想先引三段很有啟發性的文章:

(1)
巴菲特:「成功投資的原則,第一條是永遠不要虧本,第二條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2)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譯] 孫子說:以往善於謀畫戰事的人,必須預先武裝自己的實力,使得敵人無能冒犯我軍;因而等待敵方暴露防備缺失,藉以把握機會戰勝敵人。不可以讓敵方擊敗而取 得勝利的主要因素,在於我方實力堅強及周詳防禦;可以因而擊潰敵方取得勝利的主要因素,在於敵方暴露弱點缺失,造成可乘之機。因此善於作戰的人,能夠主動 積極從事實力的養成及其防禦戰備的完善,致使敵方無機可乘;然而無法被動期待敵人招致失敗的情況,必定產生。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客觀預見得到,然而是不能 夠憑個人主觀願望去強求的。)

古之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先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譯] 因此古來所謂善於作戰的人,都是在於能夠掌握容易打敗敵方的時機,趁機輕而易舉的擊敗敵人。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取得勝利,並沒有智謀名聲的流傳,也沒有勇猛 功績令人贊賞。所以他會打勝仗是不會出差錯的,不容出差錯的原因,在於他施行必定勝算的謀略,戰勝處在必然失敗地位的敵人。因此善於作戰的人,立足於無法 被擊敗的地位,然而不會錯失出擊敵人所顯露出來的敗象。因此勝利的軍隊,勝利條件充分準備完成後,方才尋求決勝的戰機;然而失敗的軍隊,是先冒險啟動戰 事,然後再尋求僥倖戰勝的機會。)

(3)
The Concentrated Essence of Strategy and Tactics - 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 (1895-1970)

Adjust your end to your means. In determining your object, clear site and cool calculation should prevail. It is folly 'to 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 and the beginning of military wisdom is a sense of what is possible. So learn to face facts while still preserving faith: there will be ample need for faith - the faith that can achieve the apparently impossible - when action begins. Confidence is like the current in a battery: avoid exhausting it in vain effort - and remember that your own continued confidence will be of no avail if the cells of your battery, the men upon whom you depend, have been run down.

Exploit the line of least resistance - so long as it can lead you to any objective that would contribute to your underlying object. (In tactics this maxim applies to the use of reserves; and in strategy, to the exploitation of any tactical success.)

* * *

相信各位該也有聽過類似以下的一番說話:

"如果$10,000本金,每年回報率15%的話,40年後便是$2,329,248了!"

對,這就是複息回報的威力了。但這個簡單化的複息回報計算方式有一個潛在假設:就是投資期間本金從不虧損。

現 實郤是怎樣呢?就是我們必須考慮虧損的風險。投資高風險項目的話,在升巿階段年年回報率約25%當然不成問題,但我們郤不能以此作複息回報計算的基準,而 不考慮巿場逆轉的風險:假設這個高風險巿場的升巿5年完結,巿場逆轉時會損失35%本金,那麼如不幸(或EQ不夠高)在這巿況逆轉的一年賣出的話,年回報 率便調整至只剩約9.7%了。

從這個角度看,投資於回報率較低的項目,但如風險控制得宜,避免虧損,最終回報高於投資高風險項目也是很有可能的。

巴菲特便是這類型的典型例子:堅持長線投資,如單計某幾年的回報率,相比起新興巿場基金、對沖基金等等,可能不值一哂,但由於他的風險控制極佳(印象中幾十年來好像只有一、兩次虧損),所以長遠來說便跑嬴了絕大部份的基金。

如果認同避免虧損是複息增長的基石,那麼該如何規避風險呢?

選擇適當的巿場便是其中一個重點。

正如上文孫子所說,百戰百勝的將領,並不是由於他有甚麼扭轉乾坤的能力,而是他們知道甚麼可以戰、甚麼不可以戰。選擇適當的戰場及時機,沒有把握便不出手,雖然聽起來沒有甚麼大不了,但能到這點的,郤是最善戰的將領。

那麼金巿、股巿、匯巿、樓巿、債巿、商品、衍生工具等等,甚麼才是適合的、風險較低的"戰場"呢?

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我不認為beta是一個有效量度風險的工具,這不過是一套在學術上很有普適性、很標準化的工具而已。實際上過去的波動性(volatility)對判斷投資標的之將來風險,作用不大。而且現實是很多風險雖然不能量化,但郤不可忽略。

還是反璞歸真一點,以虧損的空間及可能性來定義風險會較務實。

我 倒認為從遊戲論(game theory)的角度看,可以看得更清晰:金巿、匯巿、債巿、商品、衍生工具等等,均屬於零和遊戲(zero-sum game),這可以想像是一個固定大小的餅,你取得多一點,別人便取得少一點。如計及佣金等等交易成本的話,這些巿場更是一個負和遊戲(negative -sum game),即是一大群人去爭奪一個會縮小的餅。

樓巿的壞處不多說了,詳細的分析可以看看《買樓麼?(前篇)》《(中篇)》《(後篇)》。此外也想補充多一點是《買樓篇》中忘了提及的,是流動性(liquidity)的問題:買樓是很容易的,找個代理用手指一指便成了;但賣樓郤難,時間往往是以年計。

股巿郤有點與別不同:它是一個正和遊戲(positive-sum game),即是一個不斷變大的餅,時間足夠長的話,每人也可以取得多一點(當然要懂得選擇才成)。

再具體一點說,一張10元美鈔、一噸銅、一安士黃金,在供求不是大程度失衡的情況下,它們的實質價值在長時間來說通常是頗穩定的,不過是資金的流動,影響到它們的巿場價格(巿場價格與實質價值並不相同,但會繞著實質價值走。);但企業(股票)便不同了,一個只有100間分店的企業,在足夠長遠的將來是可以發展至擁有1,000間分店的,企業的實質價值也會隨之而大幅提高,這就是企業(股票)在本質上的不同之處。

因此,要選擇投資工具,我認為長線投資就是"the line of least resistance"。至於詳細的企業分析方法,下文再續。

8.10.2006

說投資(三) . 適合投資嗎?

(承上文)

甚麼人適合投資?

其實這問題的答案不論在書本、媒體、網上,都說得太多了,老實說在這方面我也沒有甚麼嶄新的洞見,也不過是綜合各家意見,炒雜錦的寫上一堆。如果是稍稍有點投資知識的人,該也可以略過這篇。

總括來說,適合投資的人該有下列條件:

1. 有閒錢
2. 未來有穩定的現金流
3. 有買保險
4. 分析力強
5. 願意作深入分析
6. 沒有貪念
7. 沒有恐懼
8. 不隨波逐流,有獨立思想
9. 有耐性
10. 有心理預演能力

好,每點解釋一下吧!(看來又是一篇長得令人打嗑睡的文章了... =P)

1. 有閒錢
有閒錢(最少5年內不會動用的金錢)是十分十分十分重要的一個條件,因為理論上短線的波動是不可預期的,你永遠不可以確切知道甚麼時候投資標的會去到甚麼價位(除非你是liquidity極低的股票的莊家),因此即使你的買入價合理,非理性的短線巿場也可以隨時將價格弄得更低(但可幸的是,長線來說,投資標的之價格終會跟著它的實質價值走,但當中會帶一點"模糊性"(fuzzy))。 因此如那不是閒錢的話,你便要冒上在巿況不就時被迫賣出的風險,而不能靜待你的投資標的在將來回歸到它的合理價值。

有人說技術分析不是可以預測短期的巿場動向嗎?其實我對技術分析只懂皮毛,從沒有認真研究,不敢說沒有人做得到。但我初步認識技術分析時便已認為這套方法太藝術性:同一張圖表,100個運用技術分析的人可以看出100種預測,連一個浪該怎樣數也會吵過不停。這樣藝術性的方法,我真的不懂運用。

再理論性一點說,證券巿場與天氣同樣是屬於混沌系統(chaotic system),混沌系統是無法對將來作出精確預測的,即使你同時收集了大量資訊作出模擬,但時間愈遠、偏差便愈大。科學家勞倫茲對混沌系統曾作了一個精彩的比喻:「巴西一隻蝴蝶搧搧翅膀,就會在德州造成一場暴風。」從現實生活的例子看,天文台現時也頂多只能告訴你未來一週的天氣預測,再遠一點的,便無能為力了。因此,在證券巿場中,我看還是忘記短線投機吧。

2. 未來有穩定的現金流
這點的意義其實和第一點差不多,未來有穩定的現金流,才能確保自己的積蓄是閒錢。故意拆開來說,是想特別強調做好正職令自己收入穩定地提高才是正途,千萬別捨本逐末,只懂炒炒賣賣而忽略了正職。

3. 有買保險
保險對我來說只有最原始的意義:就是將風險分散至所有受保人,如自己過早出現意外,也不會做成財政困難而已。(亦即是不會動用到"閒錢")

4. 分析力強
投資巿場資訊泛濫、噪訊(noise)也多,能夠在極大量的資訊中看出關鍵所在,便是分析力強的好處。此外,喜歡數字(但不在乎金錢)也是一個重點。

5. 願意作深入分析
(5)與(4)就像筷子般,是不可分開的一對。有分析力但不願意作深入分析、或願意作深入分析但沒有分析力,結果都是徒然。

6. 沒有貪念
現時世上最成功的投資者是巴菲特,他是長線投資者,從不短線炒賣, 財富的成長只靠企業的實質價值(可以很粗略地設想為企業盈利)增長。其實他的投資回報率也不驚人,不過是每年約22%,但足以令他成為世界第二首富。很多人 短線一炒一賣之間便賺了幾十%,貪念一起,便勇字當頭,忽略了風險。結果絕大部份都是巿況一轉差,便慘淡收場,得不償失。

7. 沒有恐懼
沒有恐懼也很重要。正如前文所說,短線波動是非理性的,即使買入價已非常合理,也還有更低的可能。因此如何在自己所投資的標的價格暴跌時,能保持冷靜的頭腦,正確判斷究竟是投資標的實際上出現問題,還是不過是巿場的短期恐慌,便顯得十分重要。

8. 不隨波逐流,有獨立思想
統計結果顯示,巿場上大部份人都是錯的。因此有獨立思想,不受旁人影響,也是一個關鍵。有句說話說得很好:「你不因別人的認同而正確,你只會因為以真實的資料、作出合邏輯的推論而正確。」

9. 有耐性
短線波動是不可預計的,何時價格會變得值得買入、何時價格會回上,沒有人可以知道。但無論任何年代,價格總會回歸實質價值,多點耐性便成了。

10. 有心理預演能力
好的投資者會在心裡預演自己的組合在將來所發生的情況,與及應對的方法。如設想股災時會怎樣?自己的組合會下跌多少?怎樣應對?心理預演就像做火警演習一樣,事先想好了,到時便不會亂,也不會犯不必要的錯誤。

如認為自己符合以上10點,便可以不靠基金經理,自己投資。但該投資甚麼?下文再續。

8.06.2006

說投資(二) . 保障 . 基金之弊

(承上文)

在說怎樣投資之前,先要知道為甚麼要投資。

如你不打算移居外地或在世界各地奔走工作、依舊留在香港居住的話,趁年青時多儲一點錢及作適當的投資,對將來是有多一點保障的。為甚麼?因香港是一個競爭力逐漸消減的地方(這點曾經說過,詳情請看《買樓麼?(前篇)》《買樓麼?(中篇)》), 將來的工作環境會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嚴峻,誰也不能擔保自己在將來不會被裁員減薪。而由於人口老化的問題,肩負起交稅重任的工作人口比例愈來愈少,需要政府幫助的老人比例則愈來愈多,政府將來也未必有充足財力去為退休人士提供足夠的支援及福利。曾特首急急呼籲要生三個小孩去解決人口結構問題,但有多少已婚人士聽他的話?一層樓及一個孩子所做成的財務負擔,已足夠令一般家長頭痛的了。

既然預計不能靠政府,便要靠自己了。

那麼該選擇甚麼投資工具呢?朋友說他打算投資基金,但其實我是不大支持買基金的,自己投資的績效可能更好。

為甚麼呢?不是由專才打理會更好嗎?

也不一定,基金經理們面對的限制其實很多,在這些限制底下,投資回報被打折扣是可以預期的:

1. 基金成立之時,已有明文規定需要遵守一些投資規限,如單一投資標的不可超過某百分比、現金比例不可超過多少%等等。有規則不是好事嗎?從監管角度看是對 的,但從投資回報角度看郤不一定正確。我們試做一個簡化了現實環境的思想模擬個案:假設現在巿場上只有3個投資標的,甲是優質的、乙是一般的、丙是差劣的。設想基金最初的投資比重是3個標的各佔三分之一,但隨著巿況上升及各個投資標的之實質增長,甲跑贏了大巿。但不幸地它佔基金的比重郤超過了分散風險所規限的百分比,於是基金被迫出售部份甲的單位,以換回現金。但由於現金比例按規定也不能佔太少,所以基金只能買入多點質素較次及比從前更貴的乙;當之後乙升至比重界限時,便再轉移買入質素更次及比從前更更昂貴的丙,餘此類推。結果就是越到升巿後期,基金所持有的差劣標的之單數目便越多、買入價便越貴,到最後巿況逆轉 (巿場是一個週期,巿況總會逆轉),差劣標的之價格總是暴跌得最快,令基金蒙受更大損失。

2. 基金通常會以某指數作比較基準(如MSCI),以量度基金的績效。這有甚麼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如該指數納入了某一投資標的,即使基金經理不認為那是一間適合投資的公司、或不認為現價合理,他們也需要追貨買入該投資標的,以免基金跑輸基準之餘,自己也會受上司及客戶壓力,最終要執包袱走人。試想在現實的環境之下,有多少基金經理願意為客戶的利益著想而讓自己冒上風險?

除了以上2點之外,當然還有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問題,就是各式各樣管理費及表現費會蠶食投資回報。但相比起以上2點,我認為這個也不過是小問題罷了。

其實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免費的企業及行業資料實在俯拾皆是。如願意學習會計、財務、商業、經濟等知識的話,自己分析及投資,投資回報及風險控制高於一般基金,並不算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

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自己投資。不適合的人找基金幫助反而是一件好事,以免斷送了自己辛辛苦苦儲下的積蓄。

那麼甚麼人適合投資呢?下文再續。

8.03.2006

說投資(一) . 前言

朋友問:「最近加了薪,多了一點閒錢,想作一點投資。該怎麼投資才好?」

這個一直想避而不談的問題看來還是躲不了。我一直認為「投資理財」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個灰色地帶,弄不好便變成了「賭博」,建議說得不好的話,便惹人墮入陷阱,那便不大好了; 但如說得好的話,郤可助人減低犯上理財錯誤的機會。因此這個題目,是一面兩刃刀。

最近傳道人徐生說了兩次主題為《金錢背後》的講道,倒也清晰了自己的看法:大意是說只要不貪心、不事奉瑪門(財利)多於事奉上帝,投資理財作為一種對生活的保障、而且懂得運用及最終可以回饋教會,這也是可以的,那便說說吧。

還好的是,我在信主以前所學習及應用的投資方法,都不違背這兩個原則,還可以繼續使用。(希望我不算是自圓其說。)

其實我的投資方法很簡單,也不過是抱著做股東的心態,以合理價格買入優質企業的股份,長線持有,分享企業成長的利潤及收益,謹此而矣。(何謂合理價格?何謂優質企業?何謂長線?詳細方法稍後再說。)

這理念其實是現代企業的靈魂:擁有企業「所有權」的股東,賦予董事局「經營權」以經營企業,再授以「管理權」予管理團隊,有資金的則出資,有經驗的則經營管理,集合適配資源,共同協助企業成長。

但 可惜很多"投資者"都遺忘了這個投資的本質,只顧追逐每天(甚至每分鐘)的報價,炒炒賣賣,結果巿況轉壞時,往往得不償失。其實如果你假想自己是一間餐廳 的老闆,而你不打算賣盤的話,你會在意旁人每天擾擾攘攘、指指點點地對你餐廳的價值作出報價嗎?不會。你只會在意自己餐廳的實質業務是否有增長、每年的紅 利會否增加。同理,視自己為企業主的長線投資者所抱的也是這個心態,他們並不在乎每天的股價,甚至即使香港交易所遭受恐怖襲擊因而停業幾年沒法交易,也不 會放在心上。

用這個長線投資方法的 人通常沒有甚麼貪念(有貪念的早已沉醉於短線炒炒賣賣了)、所花的時間也不多(除了最初分析企業及行業時要花較多時間外,其後也不過是久不久看看年報、通 函及修正一下企業的財務模型),不算花太多時間事奉瑪門,所以這是一個對我來說用得比較心安理得的方法。

好了,前言說了不少,開始踏入正題吧。我的朋友該怎麼投資才好?(待續)